• 处暑养生丨柳人医专家教您做好这4件事,“多事之秋”少生病!

详细介绍

8月23日,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——处暑。

老话说,“处暑寒来”,到了处暑,热气就逐渐消退了。虽然真正意义上的秋凉还没到,白天天气仍然炎热,但早晚已有凉意,秋燥也更加明显。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工作。

今天,柳人医中医科专家教您做好这4件事,让您“多事之秋”少生病!

饮食清润,少辛增酸

处暑是由夏天的酷热向秋天的凉爽过渡的节气,不少朋友容易出现头发枯燥、皮肤紧绷、眼睛干涩、嘴唇干裂、大便干结等问题。因此,处暑节气离不开“防秋燥”。秋季燥气当令,易伤津液,故饮食应以“滋阴润肺”为宜。

饮食上多吃滋阴多汁之品,如银耳、马蹄、梨、甘蔗、冬瓜、无花果、桂圆、百合、白茅根、蜂蜜、芝麻、核桃等,而夏天解暑的寒凉食物,这时候就要少吃了。

另外,秋季里有一个著名的养阴法则:少辛增酸。通过“增酸”来收敛过旺的肺气,“少辛”来减少肺气的耗散。所以,处暑后应适当:多吃酸味水果,如苹果、葡萄、石榴、山楂等;少吃辛热食物,如辣椒、花椒、生姜等,更不宜吃烧烤、火锅类食物,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状。

适当运动,提升气血

处暑时节,天气渐趋凉爽,此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,如广场舞、快走、爬山等运动可锻炼身体,起到有效缓解秋乏的作用。且适当运动,还可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,排泄多余的水分,达到清热祛湿的目的。

此外,良好的运动习惯会促进脏腑机能的提升;而运动时,阳气的振奋和气血的通畅,也会帮助我们改善悲观情绪。但需注意,运动不宜太过,不可经常大汗淋漓,使阳气外泄,伤耗阴津,削弱肌体的抵抗力。

护好脐部,调养元气

处暑节气过后,天气渐凉,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,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。

如果对脐部防护不当,寒气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,引发急性腹痛、腹泻、呕吐等身体不适。而寒气如果在小腹部位积聚太多,还会导致各种消化系统、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。

所以,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,睡觉时盖好腹部,平时也可以多做推腹的运动,调理气机,将肚脐部位的寒气驱散。

早卧早起,顺应秋气

俗话说“春困秋乏夏打盹”。处暑时节,秋意渐浓,人体代谢较夏季慢,机体开始进入休整阶段,常感睡意连绵,浑身没劲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秋乏”。

秋乏是一种自然现象,那是因为处暑这个节气的时候,自然界中阴气逐渐增强,阳气逐渐减弱,人体内的阳气也随之开始内敛,因此我们会有种秋乏的感觉出现。

而想要缓解“秋乏”,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睡眠时间,早睡早起,适当午睡。

处暑后天气变凉,大家要开始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,争取每晚10点前入睡。

而且每天睡眠的时间要比夏天最好多一个小时,以顺应秋气。

充分利用睡眠来调养身体,当人体的精气神皆内守于五脏,五脏安舒,则气血和调,就可应对“秋乏”,还能使饱受苦夏的身体得到及时的修复。

入秋后戾气盛行,心气容易波动。给自己多一些空间和时间,顺应自然规律,科学预防秋燥,顺时养生,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
上一条:今日白露丨白露节气话养生,益气滋阴、补养肾气是关键 下一条:【人医健康说】中医外治缓解新冠症状

关闭

©版权所有 2020  柳州市人民医院    技术支持:博达软件   管理登录

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098号    桂ICP备06011751号-1

快速服务热线(咨询、投诉、建议):0772-3612345    邮编:545006    地址:广西柳州市文昌路8号